抗抑郁药的作用原理?

羊殊羊殊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五羟色胺是大脑里面一种重要的神经递质,它关系到人的情感、情绪开心等。它的减少与抑郁症密切相关。再摄取抑制剂主要是调节脑内的五羟色胺含量,从而起到治疗抑郁的效果的;它是目前临床上最常用的抗抑郁药物之一,主要包括:帕罗西汀、氟西丁、度洛西丁、文拉法辛和米拉普仑。这些药物通过选择性地抑制脑内五羟色胺回收的过程而起到抗抑郁效果。 这些药物的起效时间大致是在2-4周左右,用药剂量是由医生根据患者的体重来决定的。这些药物都有一定的副作用,比如恶心、头痛、口干、视物模糊、多汗、腹泻、失眠、乏力等等,不过都比较轻,在停药后渐渐会消失。 注意:此类药物需要服药至少两周以上的时间才能起到效果。因此大家在服用的时候一定要坚持,不可中途停药或加量,否则会产生抗药性,影响后期的治疗。

除了药物治疗外,大家还可以采用心理治疗。因为抑郁症的形成大多与自己的挫折经历以及自身的负面情绪相关。在药物治疗的同时,大家可以找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协助自己解决问题,消除困惑,这样才能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云浩鑫云浩鑫优质答主

目前,普遍的观点认为抑郁的发病机制是大脑神经递质减少引起的,因此,研制出的相关抗抑郁药物主要作用于神经递质等系统水平。但目前的临床和基础实验研究发现,抗抑郁药的使用不仅影响神经递质的水平,还影响神经内分泌系统和细胞因子、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神经可塑性、神经发生等。因此,抑郁患者的个体化治疗应从多方面综合考虑。

抗抑郁剂主要是通过阻断突触前膜对去甲肾上腺素及5-羟色胺的再摄取,增加突触间隙中去甲肾上腺素和5-羟色胺的浓度,增强中枢神经的兴奋性而发挥其抗抑郁作用。

现在认为情感性精神障碍,包括抑郁是与遗传、神经生化、神经内分泌、神经再生与可塑性、细胞因子、应激等多方面有关的疾病。神经生化方面,主要涉及的神经递质有去甲肾上腺素、5-羟色胺、多巴胺、乙酰胆碱等,其受体分为自主神经系统受体和中枢神经系统受体。神经内分泌系统方面,主要包括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下丘脑-垂体-性腺轴和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神经再生与可塑性与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BDNF)和神经营养因子(NT)有关。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