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哪几个月?
夏至、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小寒八个月的气温最高,属于夏季; 春分、立夏、芒种、夏至、小暑、处暑八个节气内平均气温较高,属于夏季; 立春、雨水、惊蛰、春分四个节气里,冷暖空气势力相当而各执一词,时有晴雨变化,春季的低温阴雨天气较为集中,故有“春雨贵如油”之说,这个时期我国大部分地区仍处于冬夏之间,处于季节交替之时,所以气候乍暖还寒,时冷时热,春旱常有,因此不属于春天,而是处于春天和夏天的过渡阶段——季春。
立秋、处暑两个节气的平均气温仍高于20℃,也属秋季,但秋老虎厉害的时候,往往还要持续一段时间的高温天气,故将这两个月也算入炎热的夏季之中,即农历七月份也算是夏季,只是立秋后虽然依然有烈日炎炎,却已是“一场秋雨一场寒”“一叶知秋”了。 根据《中国天文年历》显示,北京时间6月5日18时56分迎来二十四节气中的“夏至”。从这一天起,天空泛白时间逐渐缩短,黑夜渐长,白天越来越短。由于地球自转轴倾斜度在不停变化着,导致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间移动,形成了春夏秋冬四季变化。当太阳直射点到达北纬23.5°,即为夏至时节。此时北半球各地的白昼时间达到全年最长,而且越往北越长。
不过,一年中最热的时段还没到来,通常人们把7月下旬到8月中旬这段时间为一年当中最热的一段时期称为“三伏天”。因为这段期间地面吸收的热量远大于散发的热量,使得地表层的热量累积起来,所以气温不断升高,天气变得越来越闷热。
据气象资料统计,南京地区进入三伏天的首尾共40天(包括中伏20天),常年平均最高气温达33摄氏度以上。其中以头伏的平均最高气温最高;末伏的平均最低气温最低。一般年份头伏的平均高温出现在7月的22日至29日,末伏的平均低温出现在8月的21日和22日。 在古代,人们根据对大自然客观规律的认识,用天干地支来推算时令。比如夏至这天正是农历的五月十五,古人就称之为“午月午日”或“重午”。按照天干与地支相配得出的组合,夏至前后的干支排列依次是:丙午、丁未、戊申等,这样夏至前推6个月是庚辰,再上推6个月是癸巳,下推6个月是乙卯,所以古代的《四时纂要》记载:“夏至后十三日雨水,为末伏,立秋前一日。 ”这里的“雨水”是指降雨开始的意思,并非指节气,末伏的时间一般是阳历年7月底至8月初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