吗啡对中枢神经作用?
作为药品,吗啡是通过血液进入中枢神经系统起效的。 口服吗啡后约5%被消化道吸收,吗啡进入血液循环后,可分布至全身器官和组织,但大部分(70%~80%)在肝脏中被代谢,只有不到20%的吗啡以原生药形式随尿液排出。
静脉注射吗啡后,60%~90%的药物可迅速到达大脑,30~40秒后即出现中枢神经系统反应[1]。 目前临床上使用的吗啡为硫酸根型衍生物,口服后几乎不溶解于水,很难通过胃肠道吸收。而吗啡制剂通过不同途径进入人体后,最终都在脑内形成吗啡-苯丙胺酸(morphine-phenyl-alanine,MPA)复合物,再结合不同的受体而产生镇痛、催眠、镇咳及平滑肌松弛的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吗啡并非直接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产生效应,而是通过“外周机制”与中枢神经系统上的阿片受体结合而产生效果。吗啡对于中枢神经系统存在一定的间接性。
有研究指出,小剂量的吗啡可直接激动脑内的阿片受体,激活钙离子通道,导致细胞内钙水平升高,从而触发第二信使系统,进而引起蛋白激酶活化,最终导致中枢神经系统中的神经元发生特异性改变,出现镇静、催眠和镇痛等效果 [2]; 而大剂量的吗啡则是通过抑制脑内阿片受体的信号传递过程发挥药理效应[3]。 有研究认为吗啡可能通过影响谷氨酸能、去甲肾上腺素能和5-羟色胺能神经系统发挥作用[4];而另外一些研究则认为吗啡主要影响的是γ-氨基丁酸能神经通路[5]。 目前国内外关于吗啡的药理学研究较为深入,但其具体的靶点以及相互的关系尚需进一步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