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骨密度检查有什么用?
“骨密度”这个诊断名词,是从国外引进的,因为国外的医生发现,骨头里面的矿物质含量与骨头脆性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 而我国的传统医学古籍中并未记载“骨密度”这一名词,但我们自古就有“筋骨”一词,认为“筋”和“骨”是相连相通的。 中医理论指出:“肾主骨”“肝血养筋”。无论中医还是西医都认为“骨密”和“髓满”有密切关系。我们中医在防治骨质疏松方面,也有自己的优势,主要在于补肾、活血、健脾、养血,而西医往往采用激素类药物刺激骨髓,使它分泌出大量的细胞来修复受损伤的组织,同时还要调节钙的吸收利用来治疗骨质疏松。 我们知道,骨骼是由许多块骨头组成的支架系统,由肌肉和韧带附着于其上,共同构成了人体的运动结构和支撑结构。
我们的四肢都带有关节,每一个关节都是两个骨头的结合部,由于人体是一个运动的有机整体,这些关节都要做相应的运动,所以这些关节的骨骼是有一定活动程度的,这种活动度我们称之为“动量”(Active),它是衡量骨骼健康的一个指标,如果它下降了,就应该及时补充,否则就会造成“不动量”(Passive)增加从而导致一系列的症状发生。 “不动量”是指没有外力帮助情况下,身体自行产生的运动,例如:自己举起手臂、自己翻身。 “被动量”是指需要他人帮助下才能完成的动作,例如:别人帮你举起的手臂、别人扶着躺下。
一个正常人的“动量”和“静息量”应该保持平衡,当一方增大时,另一方就必须减少,这样才能保持动态平衡。 当我们发现了孩子“静息”时的各种异常症状时,必须警惕可能是其“动量”不足引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