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浴有什么作用?
坐浴是一种中医外治方法,即用特定的器械将药液注入肛门内,利用药液的温热作用刺激肛门周围的穴位,通过肛门局部对药物的吸收,达到通经活络、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的目的。 对于痔疮的治疗,中医历来提倡“祛邪不伤正”“治病求本”的思想,强调“通”的作用,认为痔疮的发生是由于湿热下注、气血淤积所导致的,病机关键在于“瘀”和“滞”。 应用中药熏洗是中医治疗直肠肛门疾病的一种比较常用的方法,具有消炎、收敛、止痒、消肿、祛瘀及促进伤口愈合等作用。通过热力和药物双重作用,促使病灶处血管扩张,增强血液循环,改善局部组织营养状况;同时,药物直接作用于患处,也能起到很好的治疗效果。 采用中药熏洗疗法治疗痔疮时,注意尽量保持水温,若温度太烫容易烫伤皮肤。
除了用中药坐浴,患者也可每天进行热水浸泡肛门,每次约5分钟,这样既可以让肛门部肌肉得到放松,还能消除疲劳,对痔疮的恢复有很大的好处。 值得注意的是,有便血的患者应避免长时间热水浸泡肛门,以免出血增多或感染。 无论是使用中药熏洗还是热水浸泡肛门,都不能天天进行,否则会使肛门周围的皮肤萎缩,影响排便。一般在1周2次左右为宜。如果病情需要增加次数,也应该逐渐增加,例如先隔天清洗一次,再改为隔两天清洗一次等等。
中药熏洗,是中医外治的常用方法,就是让药液浸浴患处的一种外治疗法。中药熏洗疗法在我国历史悠久,据有关医方考证,比国外坐浴早2600多年。许多医家都有用药液洗浴的记载。如《内经》云:"其有邪者,渍形以为汗";《金匮要略》云:"浸洗其足";《证治准绳》云:"用茄根煎汤频洗,其臭虫自消";《疡医大全》云,用黄柏30克,大黄30克煎汤,趁热熏洗坐板疮。现代医学用于治疗各种妇科炎症的发病率逐年增高,使广大妇女正常的生理功能受到严重的影响。临床常用的有坐浴或熏洗。
一般妇产科疾病坐浴常用的溶液有:中药液(蒲公英、紫花地丁、五加皮、黄柏、蛇床子、野菊花、鱼腥草等)2000毫升,艾叶液1000毫升煮沸10分钟,50%浓度的高锰酸钾溶液。
产科会阴切口坐浴常用的溶液有中药液(加消炎止血药),也可用紫药水、2%~5%的碘伏、0。05%的聚维酮碘溶液坐浴。产后42天恶露未净者不宜坐浴。
有妇科炎症的患者最好用坐浴的方法,时间一般为15~20分钟左右(温度约为40℃),每天1~2次。产后2周可每日坐浴1次。坐浴过频会使会阴部皮肤黏膜过度浸泡,过于松弛,影响盆底肌肉张力,造成子宫脱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