炙黄芪有什么功效和作用?

逄雨辰逄雨辰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炙黄芪是中医里面一个常见的药材,而且经常用在中药方剂当中,那么到底什么是炙黄芪呢?其实这涉及到了中药的炮制方法之一——炙法,也就是将生黄芪用隔纸焙烤或者炒炭的做法叫做炙黄芪。那这种炮制工艺对黄芪的功效有影响吗,它又有什么具体的药用价值呢?接下来就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中国药典》中对于黄芪的性状描述为:“略呈圆柱形,表面浅黄色或黄棕色,有纵皱纹及横向突起的皮孔,上端稍宽扁,下端稍细,根须稀少或无;质硬而韧,折断面粗糙,呈颗粒状,粉性足,气微,味甜。”

通过字面描述可能还有些抽象,下面给大家放一张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图片,更直观一些 这就是生黄芪,是不是看起来像一根筷子?

而经过上述的炙法处理以后,就成了下面这样 是不是颜色更深了,形状也变得更为饱满?这说明炙法确实改变了黄芪的表面性状。那除了表面性状以外,炙法是否还影响了其他方面呢?比如药物的有效成分。 关于这一点,早在南北朝著名的医药学家陶弘景就已经有过阐述,他在《药性论》中说:“凡使黄芪,先蒸熟,后浸冷水中,刮去粗皮,细细研,取黄色汁熬成膏,每服二钱,热酒调下。” 这里所谓的“先蒸熟”“浸冷水”实际上就是现在的“麸炒”,“刮粗皮”则是为了避免药材炒煳,确保有效成分得以充分释放。可见从唐代开始,人们就已经认识到炒制能够促使营养物质释放。

现代药理研究也证实了这点,北京中医药大学王新月等人在食用蔗糖基础上构建了一个糖代谢模型,证实麸炒可以显著提高黄芪中多糖的含量。 黄芪中的活性成分并不单纯包括多糖,还包括多种氨基酸、多酞类等物质,那么是否这些活性成分经炙法处理后都会明显升高呢? 中国科学院上海营养与健康研究所郭良珍等人做了相关研究发现,虽然加热能使多糖类物质的含量上升,但会使氨肽类物质的含量下降,说明不同物质对于温度的反应是不同的。

由此推测,如果一味要求高温蒸煮才能释放出有益健康的物质,显然是不合理的,应当根据具体病情需要以及药物的特性有针对性使用。

了解了灸法的工艺特点,再来看中医临床常用来治疗气血亏虚引起的乏力、麻木、口唇青紫、腹胀、便溏、自汗、盗汗、皮水、疮疡等疾病使用的黄芪,便是熟黄芪,也叫炙黄芪,即上面所说的经过炒制的黄芪。 至于为什么效果会更好,上面的研究已经说了不少,这里再说一点,临床上用于治疗阳虚证的时候往往采用熟地黄,同样起到很好疗效,正如李东垣在《脾胃论.脾气虚发热》中所述:“……人参、白术、炙甘草治之不效者,此阳气郁于内也。必须用硫黄、熟地黄等分为末,酒糊成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一百丸,空心盐汤送下。”

兰舒露兰舒露优质答主

黄芪作为一味常用中药有补气升阳、固表止汗、利水消肿、生津养血、安神定志等功效,可广泛用于治疗气虚乏力、食少便溏、中气下陷、久泻脱肛、子宫脱垂、自汗、水肿、风湿痹痛等多种症疾。但由于生黄芪性凉,味微甜,性微寒,在补气升阳、益卫固表等作用方面,不如炙黄芪。

炙黄芪能增强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升高白细胞,有止血、镇静、利尿作用;对葡萄球菌、链球菌以及流感病毒等都有抑制作用;对慢性肠炎、胃溃疡也有良好的疗效。常用于治疗气虚血亏、产后虚喘、痈疽不溃、中风身痛等。

单味炙黄芪使用方法颇多:用于四肢无力、易疲劳、经常感冒者,可用炙黄芪10—15克煎汤内服;老人记忆力日渐减退,甚至失眠多梦、四肢无力,兼见有汗多、口、唇、舌色淡者,可单用炙黄芪30克,煮水代茶饮,一般3—7天即可见效。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