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有什么作用?
《大般若经》中讲,“若有情发趣大乘,修胜善根,当获此记,示非等觉。” 也就是说,有福德的人,才能听闻、得到这个偈子。 那么这个偈子又是什么意思呢? 大意是说,我们这些凡夫在生死轮回之中,犹如大海浮萍一样,无有了期;而佛陀以无尽智慧,观察到法界实相,了知众生根机,为我们宣说了种种法要。 比如对于根基较利的众生,佛陀善巧方便,直切要害,为其说种种甚深微妙法门,所谓“随所乐欲,皆令得见”;而对于根基劣质的众生,则是“但为我说涅槃寂静”,首先为他安立解脱之道,然后再慢慢引申,入于一切法如幻如化之实相。 这正如《大般若经》的序分中所说的,佛视众生的根基情况,犹如母亲照顾婴儿一般,一一加以调摄。 我们这些有缘听闻佛法的人,应当心存感恩,因诸佛菩萨善护念诸有情故,才为我们开示了如此妙法。 而我们能够如法修行,正是对佛法最好的供养。
当然,我们可能做不到像迦叶尊者那样,以头磕地、五体投地的虔诚;也没有须摩提女那样广大的布施。但我们能够坚持学佛、坚持听经闻法,甚至仅仅只是念诵一句佛经,也都是无比殊胜的供养。 因为我们的发心,一定是出于对法界真理的热爱和向往——只有这样的发心才是真正清净的。
只要我们有菩提心,即使我们现在是一个小白,就像刚种下的小树苗,尽管现在不能成为参天大树,但只要我们有这个菩提心,就能够不断成长,最终获得如来智慧。 所以,我们千万不要小看自己啊!
附的形态特征
乌头科乌头属植物乌头的子根,主要含有乌头碱。附子是乌头的子根,因为乌头的地下部分在生长过程中,根尖顶端分生组织分裂、生长和分化成多个小块根,通常在其母根上方密生7-20个大小不等的侧根(子根);所以附子实际上是乌头的子根。
附子为毛茛科乌头属多年生草本乌头的子根,在乌头的母根上面还分生出10~15个小块根,人们称这为附子。
《神农本草经》把乌头列为上品,并明确记载:“乌头,辛、温、有毒,主中风,续骨,折,拘挛,痫,痉,惊痫,呕吐,风头眩,心痛。”由于古时乌头、附子不分,所以《神农本草经》所指乌头的作用和附子极为相似。乌头味辛性微温至热,味苦。归心、肝、脾经 。具有祛风止痛 杀虫,温肾暖脾,散寒止痛的功效。用于治疗寒性麻醉,寒性腹痛,肾寒气喘,腰痛阳痿遗精,寒湿带下,神经痛,心绞痛,跌打损伤疼痛。
附子性味辛甘大热,有毒,归心、脾、肾经,具有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的功效。临床用于治疗亡阳虚脱、肢冷脉微、心腹冷痛、脾肾虚寒、虚寒吐泻、宫寒阴颓、脘腹冷痛、阳痿、心痛、阴寒水肿、疮疡久寒不敛等。临床应用附子时多采用制附子,其毒性降低,用大量也不会中毒,且能提高疗效、保证用药安全。现代药理研究显示,制附子具有止痛、升高血压、强心、抗心律失常、镇静、抗寒冷、抗休克、抗炎、镇咳祛痰、升高血糖和免疫抑制等作用。
附子是一味应用历史悠久、药效卓著的常用中药,有“中医第一品”之称,为治诸虚不足、阳气衰微、亡阳证及脾肾阳虚、下元虚冷等证之要药。临床用方以附子为主药者有41方,占现行《中国药典》收载的以功效分类的方剂总数的1.8%,以部位分类的方剂总数的2.7%。如四逆汤、理中丸、肾气丸、真武汤、乌头汤等都是以附子为主药的著名方剂,并且这些方剂在许多复方中被引用。明代医家张景岳创立了许多以附子为主药的方剂,如生脉回阳饮、温中补虚汤、回阳急救汤、阳和汤等。由此可见附子在临床应用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为应用极为广泛的中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