扑热息痛有副作用吗?
对乙酰氨基酚(acetaminophen)又名扑热息痛(pseudopercus,paraquat)是常用的非处方药(OTC),用于感冒发热、头痛、神经痛等,使用剂量和疗程均无明显限制,不良反应较少且多属轻度。然而,最近有不少关于该药致严重肝损伤甚至死亡的报道[1-6]。我国每年也有数百例服用该药造成肝损害的报道[7]。这提示我们,对乙酰氨基酚并不是一个安全的药物。为了解该药的副作用,笔者整理了国内外相关的文献,旨在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依据。
1.对乙酰氨基酚的药理作用 口服吸收迅速,约30%被胃肠道吸收,血浆蛋白结合率为95%。血浓度峰值时间为服药后2h,半衰期为4~8h。主要分布于细胞内外液中,脑脊液中浓度与血浆浓度相近,能透过胎盘屏障进入胎儿组织。主要以原形自肾小球滤过,小部分经肾小管分泌排出体外。在肝脏内代谢,主要代谢产物是对苯二胺,可进一步氧化或还原成无活性的衍生物。少量以葡萄糖醛酸衍生物的形式从尿排出。
2.对乙酰氨基酚的不良反应
2.1 胃肠道反应较为常见,可出现恶心、呕吐、腹泻;
2.2 神经系统症状可有头晕、头痛、嗜睡、幻觉、言语不清、行动迟缓等症状;
2.3 皮肤症状可见皮疹、荨麻疹;
2.4 呼吸系统会出现咳嗽、哮喘;
2.5 泌尿系统可出现肾绞痛、血尿;
2.6 其他如高胆红素血症、脂肪肝、胰腺炎、白细胞减少症以及过敏、感染等。 可发生于用药过程中的任何时间,但以第1周发生率高达70%~90%,停药后大部分患者的肝功能得以恢复。发生率较低的是血液系统损伤、肝肾衰竭,而神经系统的损伤死亡率最高。
3.引起对乙酰氨基酚不良反应的原因分析
3.1 对乙酰氨基酚的肝毒性 长期过量服用对乙酰氨基酚可引起严重的肝脏中毒,导致脂肪肝及肝炎,少数患者还可出现急性肝细胞坏死,临床表现可有乏力、恶心、呕吐、食欲减退、腹胀、腹泻等症状,肝功能检查可发现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明显升高,甚至可达正常值的几十倍乃至上百倍,伴有黄疸者则皮肤瘙痒剧烈。上述症状和体征虽不明显,但却能为以后的肝硬化埋下隐患 [8-9]。 引起对乙酰氨基酚肝毒性的机制目前尚不完全清楚。有研究发现,该药物通过激活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信号通路,诱发炎症因子的释放,进而诱导肝细胞凋亡,这个过程可能与肝损伤的发生相关[10]。还有研究发现,对乙酰氨基酚可以通过N-乙酰邻苯二胺(n-ACAP)介导的β-亚叶酸钙敏感的氨基酸转换,从而间接产生毒性反应。有学者认为,对乙酰氨基酚产生的细胞毒性可能与其分子中的疏水基团有关[11]。
3.2 过敏反应 对乙酰氨基酚可以刺激免疫系统,引发过敏反应。常见的症状有血管性水肿、皮疹、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等。严重者可能出现支气管痉挛、喉头肿胀、窒息、休克等。过敏反应可在使用的最初几分钟发生,也可在服用数天后发作。 引起过敏反应的可能原因包括药物本身作为变应原、药物合成过程中混入的杂质成为变应原、制剂中的防腐剂所导致的刺激等。在使用对乙酰氨基酚的过程中应注意观察,一旦出现过敏的症状,应立即停药并给予相应的处理措施。
3.3 特殊人群的安全性 由于对乙酰氨基酚可以在血液中保持较高浓度,因此孕妇应谨慎使用该药物。哺乳期的母亲也不宜服用。年老体弱者服用该药后出现不良反应的可能性较大,应该严格掌握好用药指征,合理用药。儿童服药时更易出现胃肠不适、皮疹等不良反应,需注意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