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作用机制?
以药为例,说明药物的作用和作用机理 药物是通过作用于人体的某些器官而发挥治疗作用的.这些器官或部位称为靶器官(target organ)。要了解药物的作用就必须首先明确它的靶器官。 药物的代谢与排泄途径不同,其进入体内的药理作用机制也不同。
①口服给药后,药物从胃肠道吸收,经门静脉到达肝脏,再由肝脏进入血液循环而到达全身。这类药物在体内的作用机制主要是通过作用于血中特异性蛋白质(通常为酶)而起作用的;有些药物则直接作用于细胞膜引起细胞功能改变而发挥作用。这些药物在体内的作用机制比较复杂,一般认为它们通过作用于细胞内的特定部位起效的。
②注射给药的药物,大部分与血浆蛋白结合而后到达特殊部位起作用。有的药物可直接穿透细胞膜进入细胞内发挥作用;也有部分药物先与细胞表面受体结合而激活细胞内信号系统进而启动基因表达而产生效果。这一类药物在体内的作用机制是比较明确的。
③呼吸道给予的药物,一般是吸入性喷雾杀虫剂,主要作用于肺组织。此类药物主要有麻醉剂、平喘药及抗感染药物等。它们的作用机制各有差异。例如:吗啡抑制延脑的呼吸中枢,阿米诺芬可松弛支气管平滑肌,青霉素类抗生素通过影响细菌细胞壁合成而起杀菌作用等等… 至于作用方式,那可就多了去了!
例如:刺激感受器产生冲动,兴奋延髓呼吸中枢;抑制延髓吸气神经末梢,阻断中枢神经系统内抑制性传递物质的释放,从而引起呼吸加深加快。这都属于直接作用的方式。
还有通过激素调节而起的生理反应;也有通过刺激肾上腺皮质释放激素引起的应答性反应...总之,作用机制是“千差万别”的。
作用机制指阐明药物体内过程和药物作用原理。前者研究药物从进入机体到排出体外的体内变化(吸收、分布、代谢、排泄等)和体内过程的运筹与调控,阐明药物在体内的化学变化和转运规律。后者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和作用原理,受体、递质、激素、基因调控研究等为阐明药物作用原理和寻找新药提供了重要依据。
体内过程和作用原理的研究已不是分离,它们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在学习和研究时要很好地加以理解。例如,肾上腺素作为治疗心脏骤停首选的首选急救药物,它发挥生理作用是通过激动心肌细胞上的受体,并通过激动该受体而提高心率和心肌收缩力。然而,肾上腺素是一种内源性物质,本身容易被COMT和MAO破坏,因而要求使用较大的剂量方能有效,但同时引起了严重的不良反应。通过对肾上腺素的β苯环上引入甲基或苯基(而肾上腺素相应位置上均为氢原子),其生物利用度显著提高;进一步对β-羟基醚化,完全阻止了COMT的儿茶酚位甲基化失活,也阻止了MAO β-羟基氧化和芳环羟化作用,结果使药物作用极为延长,它们分别为异丙肾上腺素和麻黄碱。麻黄碱易进入中枢神经系统,并与β受体有较高的亲和力,但内在活性较低,故外周呈激动作用,其产生的α受体和β受体的激动作用,在抗过敏性休克时可与肾上腺素合用。但麻黄碱容易通过血-脑脊液屏障,激动中枢神经系统β受体,因而有兴奋和失眠的不良反应,据此可制成盐酸苯异妥拉明,其易被COMT和MAO催化分解,故它选择地与外周α-受体结合拮抗其生物效应,而不能通过血-脑屏障,不与中枢神经系统α受体结合,故无中枢神经系统的不良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