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病毒感染用什么抗生素?
应该明确一点,病毒性感染是不需要服用抗生素的! 原因如下:
1、病原体不一样: 病毒性疾病的病原体是病毒,而细菌感染性疾病的病原体是细菌;虽然有些病毒会诱导机体产生抗病毒的抗体,但是在疾病清除病毒后,特异性抗体通常不会长期存在;而细菌感染则会形成特异性抵抗力——细菌的特定菌株在接触到相应的抗原时,会产生特定的抗体,从而阻止了细菌的繁殖和扩散[1]。
2、作用机制不同: 抗病毒药通过抑制病毒的复制来发挥作用,而抗菌药物则是通过影响细胞的代谢而起作用;由于病毒没有细胞结构,所以无法进行蛋白质合成功能,因而只能合成病毒基因组所必需的氨基酸,而无法合成病毒蛋白,也就是说只要阻断了病毒核酸复制,就可以切断其新陈代谢的过程,从而导致病毒死亡。相比之下,细菌虽然也被认为是无细胞结构的原核生物,但是具有完整的细胞膜,可以主动运输进入体内的物质,所以在体内外都有细菌的增殖能力,抗菌药物必须作用于细菌的细胞膜或者DNA/RNA合成过程,才能起到杀灭细菌的作用。
3、不良反应不同: 大多数的抗生素属于抑菌药,只有少数抗生素如利奈唑胺等属于杀菌药。一般来说,杀菌药比抑菌药的不良反应更为严重一些。而抗病毒药大多对宿主细胞毒性不大,只有在病毒大量复制时才表现出对病毒的抑制作用。即使这样,很多抗病毒药也是通过干扰病毒的复制过程发挥疗效的,只有极少数的抗病毒药(如阿糖腺苷)是直接杀死病毒的[2]。所以相对于抗感染药物来说,抗病毒药物的毒性和副作用都要轻微很多。
4、应用原则区别: 在临床上使用抗生素时必须严格遵循“能口服不静脉,能局部用药就不要全身用”的原则。因为一旦反复静脉注射或使用抗生素,容易导致体内菌群失衡,出现真菌、耐药细菌等机会致病菌入侵,导致二重感染。
与抗生素相比,维生素是低毒的药物,一般不需要调整剂量就能用于病毒性感染的治疗。不过需要注意的是,维生素并不是万能的,缺乏维生素可能会加重病情,但过量摄入维生素也可能引起中毒。因此维生素的使用也应该谨遵医嘱。 小儿高热时往往食欲减退,如果此时继续遵循“能吃多少吃多少”的原则,很可能会加重小儿胃肠道负担,导致孩子更加厌食。所以,如果小儿高热伴有明显消化不良症状时,可以适当减少哺乳次数或喂食量,切忌“强迫进食”。
对于婴幼儿患者,特别是6个月以下的婴儿,一般不建议使用解热镇痛药。因婴儿肝脏解毒功能不够成熟,肾脏排钠功能弱,长期使用此类药物容易损伤肝、肾功能,甚至引发急性肾功能衰竭。而且该类药物具有成瘾性,一旦停药可能出现戒断症状,非必要时请勿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