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调理作用?
中医的“治”与“调” 有人这样理解“治”和“调”的区别,“治”是改变机体功能,如利尿、泻下;而“调”是不改变机体的功能性变化,只是调整生理节律,如调和阴阳、调和脏腑。其实这是一个误解。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内部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在功能上是相互协调、相互影响的。任何疾病的治疗,都需调动人体的潜能,通过激发整体调节能力,以达治病效果。也就是说“治”与“调”都是治疗疾病的重要手段。
中医治疗疾病时,需要根据病人具体的病因病机,以及病程之长短、病情之轻重、体质之强弱等诸多因素,来综合考虑“治”还是“调”,或者“治”与“调”并用。 一般来说,对于较轻的病证或身体较弱的病人,以及年老体弱、免疫力低下的病人,多采取“调”的方法,因为此类患者不宜采用强力药物及大剂量进行治疗,而“调”则较为温和,副作用相对较小。
但“调”并不是说不改变患者的病理状态,而只是在维持疾病稳定的前提下,通过调养达到治愈的目的。例如对慢性病患者出现的一些虚弱、疲倦、睡眠差等临床症状,可以通过“调”来解决。 而对于一些较重病证的防治,往往就需要“治”了,此时多使用强力药物,甚至联合多种药物进行综合治疗。
总之,“治”与“调”往往是辨证施治、因人施治的结果,没有绝对之分。
传统中医认为,人自出生之时起,身体的状况便时刻在变化。变化的原因一方面是人体自身机能逐渐衰老、退化,另一方面,则是被外来的细菌、病毒所累或受到“六淫邪(即风、寒、暑、湿、燥、火)”以及“七情(即喜、怒、哀、乐、悲、恐、惊)”的伤害,导致身体阴阳及气血紊乱,功能失调。因此,中医强调,“上医治未病。”这里的“未病”,指的是亚健康状态,而非指完全的健康。亚健康状态如不及时得以调理,就有可能发展成为病变。而“上医”则指能够及时发现患者的亚健康状态并施以调理使病邪无从入侵或趁虚而入,“中医生已病”,即病邪已入体内,但尚未形成器质性病患,调理得当,尚可以修复,“下医医已病”,即病变已经发生,调理和修复的难度更大。
中医在几千年的漫长历史中,积累了十分丰富的调理体质、预防疾病的经验,许多方法操作简便、见效显着,如:药浴、药酒、按摩、膏方等,值得在现代继续发扬光大。而所谓药浴就是利用中草药煎汤淋浴或泡浴的方法。药酒,便是酒浸或泡制药材的液体。在酒的浸泡过程中,药材的有效成分被泡出来,这样制成的酒,具有行药势、活血脉、通经络的功效,可以扶正祛邪、预防和治疗疾病。按摩手法更易普及,也易使“上医”在自我健康意识的指导下为家人或自己及时施以“中医生已病”的维护。膏方是中医里丸、散、膏、丹、酒、露、汤、锭等八种剂型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