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毒毒素作用原理?
肉毒杆菌属厌氧菌,通过发酵方式产生外毒素(BotulinumToxin,BT),目前确定有7个不同血清型的BT可以引起人类中毒性疾病,其中最常见的是A型、B型、E型和F型,这4种血清型的BT都具有神经毒性[1][2] 。 BT通过特异的神经系统作用于靶细胞,使肌细胞失去收缩功能而发生瘫痪[3] 。肌细胞的冲动传递是受钙离子调控的,BT与神经肌肉接头处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后,激活了蛋白激酶,导致突触后膜上的钙通道开放,Ca²+进入肌细胞内,触发肌细胞内的生化反应,最终导致肌肉麻痹。
在骨骼肌中,运动终板上的乙酰胆碱受体(AcetylcholineReceptor,AChR)和突触后膜上的钠钾ATP酶(Na+K+-ATPase)都是BT的外标。但是,在非骨骼肌组织中,其它种类的离子通道也可能被BT所抑制。例如,在胃肠道,胰脏,心脏等器官中的神经元上存在K+和Cl-通道,在这些组织中存在着较丰富的Na+K+-ATPase。这些结构可能是BT的作用位点并可能是其毒性的靶结构[4]。
目前已证实,在神经肌肉接头区域及周围均有Na+ K+-ATPas的存在,此酶可能在神经传导中发挥重要作用。另外,在小肠肌电活动中也发现有该酶的存在。所以,上述两种部位都有可能成为BT作用的靶点[5]。在脑组织和消化道中发现的Na+K+-ATPase可能为毒性的靶分子,因为在上述组织中,该酶的免疫反应阳性颗粒分布形态与bt中毒的病理改变一致。在脑及肾组织的突触前末梢也发现有该酶的存在[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