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红有什么作用?
桃红的英文是Crimson,有“深红色”的意思,但和“rose(玫瑰)”、“pink(粉)”“purple(紫)”一样都是描述色度的词汇,而非指代具体的花卉或物种名称。所以严格来说,桃红并不是一个花卉的分类学名称。
在中文里,对颜色的描述有“青”“蓝”“绿”“黄”“橙”“红”“紫”等七个等级,分别用“青葱”“苍青”“翠绿”“金黄”“橘黄”“朱红”“玫红”等来表示;而英语中只有三个颜色级别:“浅灰”“中灰”“深灰”,分别用“Light Grey”“Gray”“Dark Gray”来表示,没有“蓝色”和“绿色”的概念。
同样,德语也没有“Blue”和“Green”两个词,而是分为“Prozentgrün”(百分之多少的绿色)和“Prozentblau”(百分之多少的蓝色),分别用来描述从植物中提取的颜色。 法语中有“brun(棕)”“bleu(蓝)”和“jaune(黄)”等描述色彩的词汇,但没有“橙”“红”“紫”等色调的词。意大利语中也有类似的情况,只有“rosso(红)”“verde(绿)"和“giallo(黄)”等表达深色度的词语,而没有“orange”(橙)、“viola(紫)”或“arancio(杏黄)”等单词。
西班牙语中则只有“azul(蓝)”“amarillo(黄)”“rojo(红)”“morado(紫)”等描述色彩的词语。 除了中国以外,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语言对色彩的表达都没有区分“蓝”和“绿”这两个概念。而这正是源于我们生活在“蓝色星球”的缘故所导致的视觉偏差——放眼四周,我们能看到的大部分自然色彩都是“蓝色”或者“绿色”。于是人们用眼睛判断的色彩倾向,也总是这二者之一。
为了便于区分和识别,许多语言都用不同的词汇来表达“蓝色”和“绿色”,比如法语就有专门表示“蓝色”的“bleu”和表达“绿色”的“vert”。而我们汉语中的“蓝”和“绿”,就来自现代汉语借鉴的日语和韩语。日语里的“藍”读作あい,韩语里的“綠”读作緑,两者都表达“blue”之意。我们汉语中的“蓝”“绿”两个字也常被用于形容这两种颜色。